烛就一种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干,白如玉却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灵*是蜡像,熔解的是本身,立姿风韵,燃点飘然,一柄如豆的光波,穿透所有的黑暗,称为光明使者,所到之处宁可烧尽,只剩一滴烛泪,也要誓死如归,完成使命,这就是烛火相传的老式白蜡。
老式白蜡,是石蜡结晶凝体,碳原子烃类混合物,属于生活照明消费用品。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是蜡烛的雏形,在西方,在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被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蜜蜡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就有蜡烛,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说明当时极为稀少珍贵。到了南北朝,应用比较普及,但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百姓人家。唐朝时,蜡烛已成贡品,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理宫廷蜡烛。在宋朝西夏的边境贸易中,就有蜡烛。到了明清以后,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其用途也十分广泛,用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
白蜡的主要原料是石蜡,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H)和正二十八烷(CH),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HCOOH)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它易熔化,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受热熔化为液态,无色透明且轻微受热易挥发,可闻石蜡特有气味。遇冷时凝固为白色固体状,有轻微的特殊气味。蜡燃烧并不是石蜡固体的燃烧,而是点火装置将棉芯点燃,放出的热量使石蜡固体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蜡蒸气,石蜡蒸气是可燃的。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火焰最明亮,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在吹灭蜡烛的一瞬间,可以看到一缕白烟,用燃烧的火柴去点这缕白烟,可以使蜡烛复燃,所以可以证明所冒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蜡烛燃烧时,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
民俗老式白蜡,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在古希腊,人们对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为她举行生日庆典,在祭坛上,供放用面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还插着很多点亮的蜡烛。他们将蜡烛发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辉,以表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后来,古希腊人在庆贺自己孩子的生日时,也喜欢在桌子上摆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许多点亮的小蜡烛,而且还增加了吹灭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某种神奇隐秘的力量,当过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许下一个心愿时,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便可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现代,并在我国也流行开来。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并有精彩的各种描写,如孟浩然的“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张继的“重门敞春夕,灯烛霭馀辉。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王建的“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杜牧的“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学习经典诗句,深知白蜡的文化内涵,再到赤峰市赤都文化驿站四楼民俗展厅里,看看那些陈列布展的民用白蜡,是否又有了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收获,感悟传统文化的自然美丽,赓续灯火,代代相传。
往期精选点下方题目方可阅读
1.民俗用具(九十八)——玻璃油灯
2.民俗用具(九十七)——香案烛台
3.民俗用具(九十六)——老嘎石灯
赤都文化驿站
特别告知
①以上展品来源于赤都文化驿站,由工作人员撰稿,解释权,版权归本单位所有。若有出处还望您留言多提宝贵建议,如有使用请注明来源,私自用于商业以及盈利,追究法律责任。
②赤都文化驿站经过十余年的收藏整理,年7月对外开放,目前近代史文献以及民俗展品余件,是集文化活动策划,机关*建,企业团建,学生研学,书画展销,实践一站式文化场所,欢迎实地参观考察。
③赤都文化驿站个人参观永久免费,公交路线:2路,K路终点站东走米路口东即到。
④手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