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游戏、白酒、生长素、奶粉之后,医美行业也没有逃脱被官媒公开点评的命运。今日,《人民日报》刊文称:医疗美容要“最佳效果”,也要防“不良后果”,剑指医美行业乱象。
与此前游戏、白酒等板块被官媒点评后的大跌行情有所不同,今日开盘,医美概念指数低开后走高,截至收盘,微涨1.17%。具体个股方面,爱美客微涨0.26%,华熙生物跌1%,昊海生科涨1.48%,朗姿股份涨1.82%,奥园美谷涨1%,贝泰妮跌0.42%。
事实上,这并非国家第一次放出风声要整治医美乱象。两个月前,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就联合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决定于年6月—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整治工作。
且与白酒等板块不同,自今年6月开始,医美板块就开始杀估值。医美概念指数从今年6月至今跌幅已达18.37%。因此,对于官媒就医美乱象发声,市场早有一定心理预期。
不过,既然医美乱象一直被政策层面所诟病,那么诟病的究竟是什么?
01颜值经济,繁华市场
要说医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多年前的古印度,外科手术之父苏斯拉用额头和脸颊的皮肤对被施以劓刑的奴隶们进行鼻再造术。在那之后,一直都没有整形一说,直至年,德国外科医生卡尔冯将“整形”这一概念在自己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但那时的整形更像是一种医疗层面的救治,而并非爱美的需求。比如在二战中,一名陆军医生曾为战争中严重毁容的战士实施了皮肤移植手术。
现代以美为需求的整形则出现在美韩,而国内的整形风,也是从隔壁韩国刮过来的。早年间,随着韩流风靡国内,韩国的拿手绝活医美也开始为国人所熟知,医美机构也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那时的医美更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主要受众对象还是明星们。加之医疗事故频出,远不如今天这般普及。但几年,医美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方面,以注射玻尿酸为首的轻医美概念开始凭借方便快捷、术后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广为爱美人士所接受。另一方面,媒介的改变、颜值经济的爆发也在推动医美的普及。
年,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APP上线。这款为消费者提供医美信息咨询功能的APP为了获取用户开展了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广告。手机开屏页、地铁站内都可以看到新氧两个字的身影。种草社区平台小红书上,越来越多的美妆博主在里面分享自己的护肤与美容心得。
年,网络直播的横空出世,则将“网红”这个词带到大众视野中。网红们精致的脸庞带来了比此前明星效应更甚的追随作用,明星们大多天生丽质底子好,而手机屏幕里的网红们整容前和你我一样是普通人的概率更大。这种追随效应在年的直播带货中,又一次得到了放大。加之消费升级等因素,医美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年,国内医美市场用户仅为万人,到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万人,年则预计为万人。年中国医美的市场规模为亿元,到年时达到了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54%,高于全球同期。
医美市场的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产业上下游一众公司的股价。从去年11月至今年6月高位,上游玻尿酸厂商中,爱美客涨幅逾%,华熙生物涨幅逾84.5%,下游医美机构中,朗姿股份涨幅逾%,奥园美谷涨幅逾%。
02抢滩大战,乱象丛生
医美产业欣欣向荣,上市公司股价节节攀升,背后离不开业绩的支撑。而医美恰恰是一门暴利的生意。一支成本只有20-40元的玻尿酸针剂,出产价最高可达元,毛利率可以高达90%左右,净利率则在50%至60%。这样的盈利能力,堪比茅台,以至于医美上游企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爱美客获得了这样一个称号——“女人的茅台”。
医美上游企业盈利能力类似茅台不假,对爱美人士来说,医美的成瘾性也丝毫不亚于男人的白酒。当医美消费者整形了某一部位后,对剩下部位的不满意会驱使其继续整容。加上玻尿酸等可被人体吸收,为了维持容貌则需要继续注射。这也就意味着,医美行业的复购率比较高。
高毛利,成瘾性强,再加上从去年至今医美赛道的火热,诸多主业并非医美的企业也纷纷跨界来到这个美丽的黄金赛道掘金。
今年以来,就有20多家上市企业宣布跨界进入医美行业。从产业链来看,医美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无疑是利润最高的一环。而这一环也是市场集中度最低,准入门槛最高的一环。因为诸多医美产品的生产都需要经过医药审批方可投入生产,比如玻尿酸就属于三类医疗器械.主营业务是医药的企业便近水楼台先得月。
年,医药业务主要覆盖肾病治疗、糖尿病、免疫移植、消化道等领域华东医药获得了韩国LG公司旗下玻尿酸品牌伊婉在国内的独家代理权。年,公司又宣布收购已过医美公司SinclairPharmaPLC。随着近年来国家集采落地,华东医药在集采上的接连失利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都给其主业营收带来不小的影响。
但自从医美概念在二级市场变得火热后,华东医药的股价从却谷底走出,从去年3月至今年5月最高涨幅达%。而同样依靠布局医美业务走出股价低迷状态的,还有此前深陷丑闻的四环医药,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底涨了%。
医美上游环节利润高,但却因为医疗批准的准入门槛,将许多觊觎这一环节的企业拒之门外。此路不通,那就换一条路。产业链中游的医美机构便被跨界转型的企业们盯上了。半年股价涨6倍的朗姿股份,主营业务本是服装,如今旗下已有三大医美品牌共20家机构。半年股价涨3倍的奥园美谷,本是个房地产商,在房地产经济下行的日子里,为了活下来,加速并购医美资产。总裁胡冉甚至公开表示:“不要低估地产商进军医美行业的决心!”,并在今年6月宣布完全剥离房地产业务。
进入门槛低,不用技术积累的医美机构成了企业跨界转型的重灾区。企业纷纷涌入,也导致这一领域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低。安信证券数据显示,年国内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市场参与者占总市场份额仅为7.2%。在整体市场中,民营机构占主导,是整形美容市场中的中坚力量。
(数据来源:安信证券)
玩家众多,竞争激烈成为了医美机构行业的特点。这也导致这一环节获客成本奇高,利润低下。通常50%至60%的毛利率,在除去销售费用后,只剩0-10%的净利率。
更为可怕的是,大量公司涌入,这条医美细分赛道上诞生了诸多“黑医美”。据艾瑞咨询数据,年,国内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仅占行业机构总数的14%,而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却多达8万家。央视市场研究在年三月发布的《互联网医美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正规医美机构市场规模约为亿元,而黑市规模约为亿元。
从年至年正规医美机构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69%,相比之下,同时间段,医美整体市场规模增速却达到28.97%,远达不到医美市场的需求,没有医疗资质的“黑医美”机构应运而生。
相比拥有正规医疗资质的医美机构,“黑医美”为了更多的揽客,除了在价格上保持美丽外,在开发新业务方面也是费尽心思,例如,此前从未有过的私密整形,近些年来暴涨了%。
此外,这些医美机构们,还会与下游的互联网医美平台合作推出专门针对医美的消费贷,使得许多年轻女性在禁不住鼓吹与诱惑下,背上沉重的债务。在成本上,“黑医美”也是能压缩就尽量压缩。采用不具备合格资质的医生,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后续医疗事故频发且受害消费者得不到一定保障。
03政府监管,何去何从
回顾今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及此前八部门联合发表的公告可以看出,医美行业乱象的整治主要还是聚焦在中下游端的“黑医美”与非法营销。这些整治不仅有利于肃清行业乱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出清一些蹭医美概念的公司。而对于市场整合度较高,规模较大的正规连锁医美机构而言却是利好,帮助其清扫市场中的不良竞争者,减少竞争成本提高盈利。
对于上游医美产品生产商而言,因需具备医疗资质方能进入市场,相对而言,受到医美行业整治的影响较小。而自6月以来医美板块的持续下跌,也主要与过去一年涨幅过高有关,主要是杀估值,而并非杀基本面逻辑。
国际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预测,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亿元,与年相比,实现翻倍。从渗透率上,国内医美2%的渗透率,与韩国8.9%和美国12.6%的医美渗透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兼具医疗属性与消费属性的医美行业,仍会狂奔,只是方向更明确了。
本文源自格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