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
“谨慎、坚持、成就感”,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总结自己30余年工作的关键词。
他一直坚守在火箭推进剂整形(即药面整形)这一特殊岗位上,人们给了他一个浪漫的称呼——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凭着一颗匠心和数十年的钻研,徐立平练就了一身绝活。整形要求是公差±0.5毫米,徐立平能做到±0.1毫米,铲下的药面均匀纤薄,拎起来能透光。
长期伴着火箭燃料,徐立平有过很多惊心动魄的经历。比如,钻进发动机,在高能炸药的“包围圈”里挖药整形;把手探进推进剂,仅靠手感“盲操作”。而这种“小说般”的经历,今后将越来越少。
“固体推进剂已能部分实现模具生产,整形压力小;我们厂也在研究基于动作捕捉、动作模拟技术的‘遥操作’系统,助力早日实现危险岗位的机器换人。”徐立平说。
航天领域每往前走一步,都是一代代航天人“积跬步”的结果。“我们的岗位虽有风险,但通过药面整形能发现技术和工艺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求有效解决措施,推动我国航天动力技术不断进步。”徐立平说,“这是我们一线技能工人秉持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工作中的一丝不苟,早已浸透徐立平的各个角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徐立平给自己的定位是基层的代表、一线技能工人的代表。履职以来,徐立平投入很多精力做调研,呼吁加快特殊、小众工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某一工种从业人员少,但不代表不重要。也正因为人员少,常常要靠熬工龄,一步步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再到技师,缺乏凭借能力快速成长的机会。”徐立平建议,加大激励力度,通过开展技能比武等方式,激发从业人员苦练技能,储备起一支特殊、小众工种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位30多岁的小众工种技工,因为在陕西省的技能比武中获胜,已经成为高级技师了。这件事激励带动了不少人。”徐立平感叹道。